第68(2/2)
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第68
并效仿当年焦山一战的旧事,横江布下无数铁锁拦截,搁置江心石台若干,阻断元军的进攻。
每日江上白浪翻涌,炮火震天,来来又去去,张珪屡次进兵,皆被铁锁搞得人仰船翻,只得暂且按兵不动。
然而他不动,并不代表于谦也不动。
在一个寂无人声的深夜,于谦带着体量较小的船只若干,绕开了铁锁阵,水疾轻舟,直奔广陵。
广陵此前已经被平虏军故布疑阵许多次,早就对来来去去的传讯感到不耐烦,这时,听闻有敌人行迹,也当作如往常一般的骚扰信息,懒得理会。
一直到兵临城下,在晨光熹微中发起了冲锋,仍旧没反应过来。
就这样,于谦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拿下了京口、广陵。高邮地区与此二地,素来互为犄角之势,知道只剩自家绝对顶不住,干脆一纸传书,就这样降了。
长江上游诸城,初步已经连成了一片。
天幕前的众人:“……”
天呐,于谦杀疯了!
张珪目瞪口呆,万万没想到他还能来这一手,只能也换上小船,一路穷追不舍。
然而天才的脑回路他永远都猜不到,当他以为于谦的下一个目标是扬中的时候,于谦已经回到了丹阳,一通狂轰滥炸,把控了丹阳和京口之间的水路。
当他以为于谦还要继续水战的时候,于谦转身又去攻下了绝对吃力不讨好的常州城,留了张千载等一群人,开始在那里开荒建设。
张珪杀入常州的时候,发现那里只剩下了一群农民在种地建房子,真正的平虏军精锐早已不知所踪。
过几日传来消息,哦,他们居然又回头打扬中了。
反正就是,以重镇京口为中心,转战千里,向四周辐射,你永远不知道于谦下一刻会出现在哪。
张珪:“……”
好烦啊这个人!
此时,正值元初新旧一代名将交替。
如张弘范、阿里海牙、阿术等老辈名将,或死或离,造成军中征伐的大将人选,颇有些捉襟见肘。
忽必烈有意让张珪多加历练,并未责备他用兵不顺,反而拜张珪为大将军,将平定义军之事,全权交与他负责。
夏日过去,元军的援兵也从西征线、和其他地方的平叛线上被抽调回来,大举赶到,形成包围之势。
平虏军的处境渐渐不妙起来。
敌我如此悬殊,以沿江方寸之地,对抗元朝举国之兵,本就难于登天。
眼看元军即将形成铁桶般的围困局面,于谦决定以进攻代替防守,放手一搏。
京口是建康城枢纽,扼其命脉。
他先以此切断了建康的外援,而后只留了少数人在京口镇守,全军进攻建康,试图一举攻下这座重镇,打通江淮一线的水上通道。
平虏军乘船过钟山,直抵建康,擂鼓奏鸣,开始架设云梯、炮台等器具,强行攻城。
天幕上。
众人都专心关注着这一战的结果。
【汉光武帝刘秀】:平虏军气势正盛,祝他们好运。
【汉光武帝刘秀】:若能打下建康,整个战局就能初步盘活了。
【唐太宗李世民】:很难。
【唐太宗李世民】:建康自古有天险,易守难攻,是整个南方的大本营,当年隋文灭陈,特意为此将城邑平荡耕垦,而且还有元人援军在源源不断赶来。
【北齐神武帝高欢】:张珪再败十次,依然有强大的国家给他兜底,于谦只要败一次,就是灭亡。
【陈武帝陈霸先】:于谦讨伐建康,这个战略肯定是没问题的,光凭京口守不了多久。
【陈武帝陈霸先】:可惜,双方力量对比太过惨烈。
【宋武帝刘裕】:朕当年亦是从京口起兵,召集北府军旧部,攻打建康桓玄。
【宋武帝刘裕】:而今元军之精锐,更胜桓玄部将百倍,平虏军战力,却较朕之当时犹有不如。
【宋武帝刘裕】:此消彼长之下,城中又无内应为援,焉能攻克建康?
……
总之。
众皇帝对此都不是很看好。
平虏军架设众多设备攻城,皆不奏效,又改为地道爆破,强行进攻。
可惜建康城墙高大,傍依山势,巍峨绵延百余里,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更是固若金汤,攻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他们远道而来,无法进行长久战,于谦见己方久攻不下,士气起伏不定,遂决定鼓舞众人,进行登城一战。
众人日夜相继,征伐不辍,期在必克。
镇守建康的人,是南宋降将高兴。
此君乃是最早投降的一批大将之一,入元后,战功赫赫,封公进王,手中沾惹了大量故国之人的血。